#热点观察家#
近日,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,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公众视野的中心。罗永浩吐槽西贝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坚称门店无预制菜并准备起诉罗永浩。双方各执一词,让消费者一头雾水,也凸显出当前食品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。在此情形下,一个看似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浮现出来:让所有食品加工企业和小商家都接入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直播食品制作过程,供公众随时查看。这一设想若能实现,无疑会大大增加食品生产的透明度,让消费者吃得更加安心,同时也能让合规经营的企业避免被无端冤枉。但如此具有吸引力的方案,为何至今未能大规模落地实施呢?
其实,类似通过视频监控来保障食品安全的尝试早已有之,“互联网 + 明厨亮灶” 工程就是典型代表。该工程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,实现餐饮行业后厨的可视化监管,部分学校食堂、大型餐饮企业以及一些外卖平台上的商家已有所应用。例如,饿了么在部分地区试点 “互联网 + 明厨亮灶”,打造了网络餐饮 “食品安全示范商户”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户服务的透明度,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。然而,从整体推广情况来看,效果并不尽如人意。
在政策推进层面,虽然相关部门积极鼓励,但由于多以倡导为主,并非强制性规定,导致推广力度有限,覆盖范围狭窄。消费者对这一模式的认知度和接触度不高,难以将其作为选择商家的重要依据,也就无法对商家形成实质性的约束。而站在商家的角度,实施视频监控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。首先是成本问题,安装视频监控设备、保证网络传输稳定以及后期的设备维护和系统升级,都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,这对于利润微薄的小型餐饮企业和小商家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其次,后厨直播意味着经营过程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,员工会感到不自在,操作受到限制,商家也担心一旦出现一些小失误或不规范操作被公众看到,会对生意和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。再者,部分商家还存在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,害怕视频数据泄露或被恶意利用。
即便商家克服重重困难接入了视频监控系统,后续的有效监管和持续运营也是挑战。在实际操作中,已发现诸多问题,如部分商户设备关机、摄像头故意不对准加工区域、画面被遮挡等,使得监控形同虚设。这表明,仅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,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配套措施。一方面,监管部门应与平台实现信息共享,对外卖店等商家进行全面摸底排查,建立详细清单,对未实施视频监控以及监控设备 “失灵” 的商家加强监管和突击检查。另一方面,要制定明确的违规处罚标准,对故意破坏监控、不规范使用监控设备的商家进行严厉惩处,提高其违规成本。
此外,公众对于视频监控所呈现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也需要提升。即使能够实时查看食品制作过程,普通消费者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知识,难以准确判断操作是否规范、食材是否安全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、媒体以及行业协会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,帮助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。同时,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对视频内容进行监督和解读,定期发布评估报告,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、全面的参考。
虽然让食品加工企业和小商家接入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直播食品制作过程的想法充满吸引力,且在提升食品安全透明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,但要将其从设想变为现实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平台、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,克服成本、技术、观念、监管等重重障碍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,重塑公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。
配资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