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今年九月底,一场属于美国空军四星上将托马斯·布西埃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。
然而,这个轻松的画面,却与20多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血腥爆炸案形成惊悚对比。
他,正是当年亲手按下投弹按钮的真凶!一个被掩盖了20多年的罪恶真相,终于在他卸下军衔的时刻,被彻底撕开。
杀人机器的完美螺丝钉
托马斯·布西埃的整个军旅生涯,都在诠释现代军事机器最推崇的一种理想模型:一个技术上无懈可击,能绝对服从命令去执行任何任务的“完美工具”,而这种技术层面的“完美”,恰恰消解了对任务本身正当性的任何质疑。
他的履历堪称精英范本,毕业于诺维奇大学,从T-38教练机飞起,一路驾驭F-15C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,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积累了实战经验,他把B-1B和B-2这两款幽灵般的战略杀器玩得炉火纯青,总飞行时长超过了3400小时。
1999年,他正是第509轰炸机联队第393中队的B-2A机长,他的职责明确而关键:操控机上精密的制导系统,并在最后关头,亲手给出投弹授权。
那年5月7日深夜,一架编号为82-1066的B-2轰炸机,在他的指挥下,将五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投向了中国大使馆,从技术角度看,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“成功”打击。炸弹精准地穿透顶层,击中宿舍,引爆了大厅。
五角大楼事后拿出来的那套“误炸”说辞——什么“用了过时的地图”,简直是在侮辱全世界的智商。
让我们看看坐标:中国大使馆的准确位置是北纬44.8206°,东经20.3944°,而美方声称的“目标”,那个所谓的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,坐标是北纬44.4926°,东经20.2725°。
两者之间,是整整3.2公里的地理偏差。
对于一个像布西埃这样经验丰富的王牌飞行员,驾驶着当时地球上最先进的轰炸机,使用着号称能打进窗户的精确制导武器,出现这种级别的“失误”?
这根本不是意外,而是命令被不折不扣、精准执行的铁证,更讽刺的是,中国大使馆的坐标早已被录入北约的任务数据库,连提供地图的美国国家地图局都公开否认自己给过错误地图。
他只是完美地执行了命令,也因此,成为了历史罪行中最关键的那一环。
沾满鲜血的晋升阶梯
如果说那次轰炸是布西埃职业生涯的污点,那接下来的故事就完全不合逻辑了,事实恰恰相反,1999年的那三条人命,非但没有阻碍他的前程,反而像是某种神秘的“投名状”,成了他此后火箭般晋升之路的催化剂。
公众预期的调查和处分并未到来。取而代之的,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奖赏。
事发仅一年后,也就是2000年,布西埃就被授予了一枚铜质战斗勋章,紧接着,他被提拔为第325轰炸机中队的中队长,这个中队的任务是什么?
专门负责训练B-2轰炸机的新飞行员,这无异于一种公开的肯定和重用:那个执行了“最棘手任务”的人,现在成了传授经验的导师。
从此,他的晋升之路一马平川,几乎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,2007年,他升任第509作战大队大队长,2010年,成为第509轰炸机联队副联队长,2012年,他顺利晋升准将,坐上了第509联队联队长的头把交椅。
他的权力版图不断扩大,从阿拉斯加联合基地司令,到空军全球打击行动处处长,再到第8航空军军长。
到了2021年,他终于戴上了第四颗将星,出任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,登上了职业生涯的顶峰。
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?他手里攥着美国约三分之二的核力量,包括400枚“民兵-Ⅲ”洲际弹道导弹,以及B-2、B-52、B-1B,乃至最新型的B-21轰炸机部队。
那个曾经只负责投下5枚常规炸弹的机长,摇身一变成了可以指挥400枚核导弹的决策者。
今年,63岁的布西埃正式退休,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,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旋转门。
他转头就进了B-2轰炸机的“娘家”——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,职位不详,但年薪高达87万美元,军事行动、权力晋升、军工复合体利益,在他身上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闭环。
国会山上的谎言家
当历史的聚光灯再次打向他,质询他当年的角色时,布西埃选择了一种最可耻也最有效的方式:撒谎。
他试图用谎言和沉默为自己构建一个安全的壳,而这种个人化的回避,恰恰是整个国家机器掩盖真相时的集体姿态。
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,当被问及1999年的那次行动时,布西埃公开宣称,自己当时仅仅负责“空中巡逻”,并没有投弹。
这句谎言说得面不改色,但白纸黑字的证据不会撒谎,美军解密的任务文件中,清晰地记录着那次任务的编号(AF102),精确的投弹时间,以及最重要的信息——执行机组的负责人,就是托马斯·布西埃。
他不仅是参与者,他就是那个下达最终指令的人,他在国会山上的公开辩解,无异于一次对历史的公然篡改和对死难者的二次羞辱。
更有意思的是他退休前的传闻,有媒体爆料说,他是因为被国防部长当众训斥其外貌(留胡子、体重超标)而愤然辞职。
这则八卦传得有鼻子有眼,但仔细一想,提名他为空军副总参谋长(空军二号人物)的,和训斥他的,是同一位防长,退休流程也完全符合规定,更像是军方正常的人事重组。
但这则传闻无论真假,都客观上起到了一个作用:它成功地将一个涉及战争罪行嫌疑人的退场,娱乐化、八卦化了,公众的注意力被引向了“将军的胡子”,而不是“将军手上的鲜血”。一个沉重的历史追问,就这样被消解于无形。
结语
托马斯·布西埃的个人解脱,是建立在集体记忆被强行画上休止符的基础之上的,当他拿着87万美元的年薪,在豪宅里安享晚年时。
新华社的邵云环,光明日报的许杏虎与朱颖夫妇,这三个名字,却成了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,成了他们家人永久的伤痛。
完美的“执行者”、制度的“受益者”、历史的“回避者”,这三重身份,在布西埃身上诡异地融为一体,构成了一个关于国家暴力与个体责任的绝佳样本。
但只要真相一天不被完全揭露,正义一天得不到伸张,那个被布西埃轻松切开的B-2蛋糕,就永远是悬在美国所谓“正义”之上的一道丑陋裂痕,而托马斯·布西埃,将永远是这道裂痕的具象符号,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配资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