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人口变化,小打小闹还是大事
你知道不,202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还挺有意思的,虽然说出生人口刚刚突破了九五四万,比去年多了五十二万,听着还挺振奋的
可是,这点儿小反弹,跟整个大局比起来,根本像喝了点甜粥
你想,整个人口总数还是跌到一百四十亿零八百二十八万,比上一年少了将近一百三十九万,那种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的感觉
真让人很迷惑又有点忧心
而且,要知道,死亡的人数还挺多的,超过一千零九十三万,自然增长率变成了负的0.99‰
这个数字一看就让人心里发沉
再说结婚的事,也不乐观,结婚登记只有六百一十万六千对
你说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,年轻人对婚姻和生孩子的热情
而且,整个生育的意愿低得令人发指,看看那总和生育率,差不多恰好在一上下,远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.1,这就像开车跑在高速公路上,油快耗光了,可车还在高速飙
【生育难题:医疗、教育和房价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】
你要问这到底咋回事,俺觉得,归根结底还是那三座大山,啧啧
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:医疗、教育、房价
这三座大山,像个无形的巨人
扼住了好多年轻人的咽喉
你想,要生个娃,第一茬得考虑医疗开销
2024年顺产的人均医疗费大约三千五百四十七元,剖宫产差不多九千一百一十九元,听着还不算太高,但加上产检、疫苗、儿科检查,一年下来,轻轻松松就能花掉一大笔
我记得我朋友的老婆去年生二胎,光是产检和疫苗就花了六千多,真心觉得这笔钱要是没有医保补贴
这还不算重大疾病和辅助生殖的花费,最关键是在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地方
医疗费用更是“势不可挡”
不过,好消息是,北京从去年起,把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,报销比例还挺给力的,五万多的参保人都享受到补贴
总共帮了4亿多的负担减轻不少
宁夏也跟着做了,帮了九百多位女性
可是你知道,全国大部分地方自费部分还是让家庭肉疼得不行
职工医保能报销生育津贴和医疗费,但城乡居民的医保,最关键是大病保险,封顶线虽然提高了,但那些慢性病、重症、新生儿的并发症
一场病下来,几十万、上百万的医疗费,很多年轻人工资刚够房贷月供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
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状况:年轻人,最关键是90后、00后,那一批工资刚刚够上房贷的,碰到医疗事情,很多人就觉得“算了
再加上,基层医院设备落后,农村转诊路途远,花费叠加
【教育成本:让家长们哭着也得拼命】
说到教育,那真是把家长们折腾得不轻
你知道,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》里头,算得明明白白:养一个孩子,从生到18岁,平均要花53.8万,到了大学毕业
这个数字,听着就像看电影里那种天价账单
城市里更夸张,养个娃到本科,要66.7万,农村,相比之下
你想想,从娃娃开始,幼儿园每个月托管费得一千块上下,兴趣班、英语、绘画、编程啥的
一年下来几千以至于上万
等到小学,补习奥数、各种考试模拟题堆得满天飞,家长们为了让娃考个好成绩
高中更不用说,一对一补习、家教,费用翻倍
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的优质资源太集中,学区房周边的房价直线上升,家长们拼命挤破头
想让娃上那几所“神校”
你知道那种“学区房”炒得天价,普通家庭压力山大
好像一场没有终点的“卷”比赛
而且,0到3岁阶段,奶粉、尿布、早教班,月支出差不多两千多,到了3到5岁,幼儿园学费一年得一万二,想让娃学点兴趣,钢琴、芭蕾、舞蹈
一旦上了学,书费、饭费、零花钱、兴趣班
我还听说,很多女生为了生个娃,辞职在家带,工资一空
有个朋友,去年生二胎,辞职半年,结果一回来
【房价:年轻人背的“山”最高,压得人喘不过气】
说到房子
那真是一座看得见的“高山”
你知道的,这阵子一线城市三居室起码得几百万起步,省会城市两居室也得百八十万,要凑个首付
房价和工资比,那个比例
你想,咱们普通工薪族,月供都得咬牙坚持
结婚的门槛也变得高大上,得有房才行
父母卖老家的地,凑个首付,结果自己养老金才每月两千块
夫妻俩还得赡养四个老人,房子一压
你知道不,2024年,结婚数暴跌
合同到期了,续不续费愁死个人,想买房
根本像个遥不可及的梦想
报告还说啦,高房价、工作不稳、社会保障不够
成了年轻人生育的最大障碍
而且,2025年,虽然说出生人口会略微反弹,但那主要还是因为一些政策松绑,比如首套房贷利率降了点,保障房多建了点
但需求端的年轻人还是在观望
旧房估价低,收入又停滞,就业形势又不乐观
【未来的人口:“山”越压越大,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】
你再看看,2024年的出生率只有6.77‰,死亡率却达到了7.76‰
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猛
老龄化的速度像火箭一样快,劳动力短缺事情也变得越来越严重
经济的隐忧开始浮出水面
你知道,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,加上城市化的加速,婚育观念的变化,都像一股股洪流
预计到2025年,出生人口可能会降到九百万以下,2028年会破八百万,到了2035年
一旦人口开始快速缩减,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就逐渐结束了
未来的趋势就是总人口快速下滑
政府也在拼命想办法——推生育补贴,2025年每个孩子每年补贴3600元,医保也扩展了新药报销,儿科门诊全覆盖,房价还松了点限购的限制,但这些措施落地慢
年轻一辈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加,堆积的“生育效应”逐渐变得模糊不清
你说,人口事情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事,假如不把那座“山”卸掉
年轻人还会愿意勇敢去生吗
只有从根本上,变成一个对育儿更友好的社会
才能让未来的中国稳得住
咱们得想办法,从制度、环境、观念上都要动起来,不能光喊口号,要真心实意地让年轻人敢生、敢养
才能让国家的未来走得更远更稳
配资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